硬盘的综合性能是由很多指标共同决定的,比较重要的有以下指标。

1.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寻道时间由硬盘寻道电机速度决定,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2.平均潜伏期

平均潜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当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潜伏期短代表硬盘读取数据的等待时间短,这就等于具有更高的硬盘数据传输速率。

3.道至道时间

道至道时间,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下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转速度

转速是指驱动硬盘盘片旋转的主轴电机的旋转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盘常见的转速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钟旋转转数),SCSI硬盘、SAS及FC硬盘的主轴转速一般为10000~15000rpm。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参数,因为旋转速度越高,数据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驱动器读/写磁头能够接触的位置。但转速提高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噪声和发热量明显增大,工作状态下的抗冲击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访问时间

全程访问时间,即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6.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即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7.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传输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

8.外部数据传输速率

外部数据传输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称突发数据传输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单位为MB/s。

9.缓存大小

缓存英文名为Cache,单位MB,是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16~64MB,数据缓存大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时具有很大的优势。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

1)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时,硬盘就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了,只需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

2)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这样做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时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到目的地。

3)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某些数据会是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传输。

10.硬盘表面温度

硬盘表面温度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情况。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对于高转速的SCSI、SAS、FC硬盘来说,一般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h),时间越长说明硬盘的性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