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olfgang Gepcl 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出版:《化学传感器》1998年第03期 页数:2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HXCH1998030040 DOC编号:DOCHXCH199803004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电子鼻技术及其在服装领域的应用》PDF+DOC2017年第02期 方园,詹诗画,邹奉元 《基于天牛检测的电子鼻系统设计》PDF+DOC2017年第03期 江林逸,刘奕辰,陈俊良 《传感器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PDF+DOC2014年第05期 郭佩佩,黄家怿,谢秋波,陈万云 《人工嗅觉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PDF+DOC2006年第09期 颜黄苹,黄元庆 《基于虚拟仪器的无线白酒电子鼻的设计》PDF+DOC 周红标,张宇林,张新荣,丁友威 《基于圆锥形仿生气体室的鸡肉新鲜度电子鼻检测技术》PDF+DOC2011年第S2期 常志勇,陈东辉,门海涛,佟金,谢军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子鼻检测系统研究》PDF+DOC2010年第11期 刘雪莹,关柯 《电子鼻及其在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PDF+DOC2010年第03期 金翠云,崔瑶,王颖 《电子鼻在大型商场中的安全检测》PDF+DOC2008年第13期 白俊平,汪斌 《电子鼻、电子舌在茶叶审评中的应用》PDF+DOC2007年第03期 赵爱凤,于国锋,刘晓艳,李顺凯
  • 某些被称作“电子鼻”的仪表已商品化,此类仪表通常是一个基于某种传感原理的多传感器系统,所应用的单个传感器常显示漂移和灵敏度不足等问题。因而导致了传感器阵列在标定和重现性方面的明显缺陷。作者致力于开发对多种化学组份具有精确时间和空间分辨特性的“化学图象”。采用了由足够数量经标定的传感器阵列所构成的“电子鼻”来提高对气味的人工识别。为了得到优异的“化学图象”,首先需对甚至在理论上高达10~(21)个的参数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然后再以模式识别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及解析,方有可能得到接近实际的“化学图象”。近来,作者已将此种努力扩展至生物传感器体系,因而出现了“电子鼻”技术与生物体系高效杂交的系统,推动了正在酝酿中的“生物电子鼻”的出现。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