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恕 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东南大学 出版:《传感技术学报》1988年第01期 页数:6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CGJS1988010080 DOC编号:DOCCGJS198801008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分析》PDF+DOC2017年第08期 曹丽达 《《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第1~12期总目录》PDF+DOC2016年第12期 《基于适配体-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传感技术及应用》PDF+DOC2017年第08期 杜斌,童朝阳,刘志伟,穆晞惠,丁志军,曹韡 《免疫传感器在农产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15年第02期 左雄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I:基本原理》PDF+DOC2000年第04期 赵晓君,陈焕文,宋大千,牟颖,张寒琦,金钦汉 《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PDF+DOC1996年第03期 《基于蓝牙技术的即插即用传感器》PDF+DOC2005年第04期 贾茹婷,周浩敏,雷程炜 《土样含水量快速测定传感技术研究》PDF+DOC2003年第02期 胡建东,段铁城,石建华,谢卫东 《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评述》PDF+DOC2010年第08期 刘清君,叶伟伟,杜立萍,胡宁,王平 《SPR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PDF+DOC2008年第06期 米永巍,刘国华,张维
  • 心理传感器是能将心理量转换为物理量的装置或系统。目前它还处在胚胎阶段,它的诞生将标志着传感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如果把传感器看作是一种接口器件,则心理传感器将是人脑与电脑的接口、人与机器人的接口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接口。 本文讨论了研制、发展心理传感器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主要论点集中在“大脑活动是分子事件”。提出了心理传感器的两种数学模型,一种基于条件概率,另一种基于矩阵代数。还提出了求解和用动物模型进行校验的方法。 实现心理传感器需要心理生理学、传感技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最后还提出了把研制、开发心理传感器付诸行动的建议。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