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义,韩芳,王冠军,刘建胜,肖中银,林欣,许武军 单位: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出版:《激光杂志》2012年第03期 页数:3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GZZ2012030030 DOC编号:DOCJGZZ20120300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PDF+DOC2014年第06期 杜志泉,倪锋,肖发新 《同时测量温度和折射率的光纤传感器》PDF+DOC2017年第02期 马启飞,倪凯,黄然 《医用光纤生物传感器》PDF+DOC1991年第02期 王松华 《倏逝波型光纤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08年第04期 杨建春,徐龙君,章鹏 《光纤微弯曲位移传感器研究》PDF+DOC2001年第02期 常存,常青,柳青郁,邱安平,叶红安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PDF+DOC2011年第07期 葛晓静,聂帅华 《光纤消逝场传感器传感结构的分析与应用》PDF+DOC2011年第06期 罗吉,庄须叶,倪祖高,姚军 《基于线粘弹性的埋入式聚合物光纤传感器应变传递研究》PDF+DOC2010年第03期 常新龙,李明,谷小飞 《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PDF+DOC2009年第01期 闫培光,邢凤飞,阮双琛,李乙钢 《微结构光纤传感器设计的新进展》PDF+DOC 张伟刚
  • 与传统微结构光纤相比,开放式微结构光纤不仅保持了可通过灵活的几何结构设计,从而获得优化光学传感性能的优点,利用其开放式无需预填充的特点,还可较大幅度地提高传感实时工作效率。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式微结构光纤进行了讨论。比较了利用开放全内反射型、Wagon Wheel型及嵌入导流孔型开放式微结构光纤作为实时气液传感器时各自的优缺点。研究表明,这几种开放式微结构光纤都在气液实时传感领域显示了较为独特的优点。借助于开放式微结构光纤,可为未来高精度实时光纤传感器领域的设计提供一种较有竞争力的技术支撑。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