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孔和,吴强,李康华,席新华,卢海波,李雄,陈立科,王斌 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年第04期 页数:3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ZLJZ2009040320 DOC编号:DOCZLJZ200904032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融合与非融合稳定方式对损伤性腰椎活动影响的对比》PDF+DOC2017年第31期 宋红芳,张雯,张强,刘志成 《颈椎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固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PDF+DOC1999年第S1期 张正丰,梅芳瑞,成海平,周军海 《颈椎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固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PDF+DOC1999年第02期 张正丰,梅芳瑞,成海平,周军海 《几种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方式的实验研究》PDF+DOC2006年第05期 吴斌,何姗,林仲可,吕荣坤 《垂直负荷下颈椎前路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钢板的生物力学比较》PDF+DOC2005年第12期 李超,阮狄克,谈诚,丁宇 《不同牵引重量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研究》PDF+DOC2010年第01期 张军,孙树椿,王立恒,赵宜军,刘秀芹,张淳,于栋,王德龙,武震,陈朝晖,赵忠民,韩磊 《后方压迫致颈脊髓前后方压力改变的实验研究》PDF+DOC2007年第02期 赵斌,马迅,范永贵,陈维毅,张学锋,孙麟,赵轶波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PDF+DOC2007年第08期 朱立国,冯敏山,毕方杉,钟红刚,于杰,王尚全
  •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