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攀,徐晓轩,刘燕楠,周新勇,梁骏,张存洲 单位: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出版:《发光学报》2006年第04期 页数:4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FGXB2006040280 DOC编号:DOCFGXB200604028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DNA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1997年第05期 胡伟平,张先恩,张治平 《光纤免疫生物传感器的探针设计》PDF+DOC2004年第03期 邓立新,冯莹,唐波 《近场光学和纳米粒子生物传感器》PDF+DOC2003年第03期 章竹君,杨柳 《光纤生物传感器的传感机制》PDF+DOC2011年第08期 黄政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PDF+DOC2008年第01期 徐锁生,魏华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PDF+DOC2007年第02期 饶家声 《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29期 肖正凤,陆璐,马珂珂,钱云霞,王文珍 《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PDF+DOC2014年第07期 杨向莹,王玉梅,张岩,张捷 《基于太赫兹超常媒质谐振型NEMS生物传感器的基础研究》PDF+DOC2015年第01期 《高分子半透膜中的荧光猝灭动力学》PDF+DOC1996年第03期 阮复昌,李向明,莫炳禄,公国庆,邓颂九
  • 光纤生物传感器是现代生物传感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当前,许多以荧光检测为手段的光纤生物传感器已经商品化了,但几乎都是依靠检测荧光指示剂的光强来获取生物信息,而直接利用生物样品的自体荧光光谱来获取生物信息的光纤传感系统却还未上市。利用自行研发的一套三维荧光光谱光纤传感系统对新鲜的人体乳腺组织切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的峰位和峰强比值存在明显区别,这是因为癌变组织的生化成分发生了根本改变。尽管其间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探索,但可以展望,自体荧光光谱技术与光纤生物传感技术的结合有潜力成为人体恶性肿瘤在线原位诊断的有利工具。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