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剑芝,孙宝臣 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省核学会 出版:《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第02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QJGY2015020170 DOC编号:DOCQJGY20150201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双芯光纤光栅双参量传感特性研究》PDF+DOC2019年第05期 孙蜜雪,郑加金,蒋卫锋,韦玮,沈骁 《基于L型悬臂梁的膜片式FBG压力传感器》PDF+DOC2018年第09期 梁磊,冯坤,朱振华,徐刚 《光纤光栅用于应变/温度传感初探》PDF+DOC1997年第03期 江毅,陈伟民,杨礼成,黄尚廉 《荧光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的实验研究》PDF+DOC2006年第09期 赵磊,孙伟民,姜富强,刘志海,朱玉华,李金娟,苑立波 《光纤光栅传感测量中的交叉敏感研究》PDF+DOC2002年第04期 吕且妮,张以谟,刘铁根,李川,陈希明,贺家李 《高温光纤传感器应用分析》PDF+DOC2016年第16期 赵亚丽 《基于光纤传感的飞机油箱液位监测传感器》PDF+DOC2019年第06期 朱家林,孟凡勇,闫光,宋言明,娄小平 《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展望》PDF+DOC2009年第04期 张志荣,朱喜霞,石玉军 《光纤Bragg光栅应变、温度交叉敏感问题的研究》PDF+DOC2008年第05期 王宏亮,张晶,乔学光,王瑜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补偿》PDF+DOC2007年第02期 赵启林,杨洪,陈浩森
  • 为了解决光纤光栅作为应变传感器使用时的温度应变交叉敏感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纤光栅温度补偿方法,该方法最大特点是利用一个光纤光栅同时实现了温度自动补偿与应变测量。该方法基于材料的热应力原理,简称为基于材料热应力的光纤光栅温度补偿方法。通过理论分析表明:温度灵敏度系数与应变灵敏度必须精确测定,否则会影响结构设计;应变元件与温度补偿元件的面积之比对温度补偿效果很大,原则上应小于0.5,因此结构半径的加工误差对温度补偿影响很大。应变元件与温度补偿元件的长度比对温度补偿效果基本可忽略,因此,原则上在不影响温度补偿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温度补偿元件与应变元件的长度比。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