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广昌,陈庆森,胡志和,解军波 单位: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出版:《食品科学》2017年第05期 页数:11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SPKX2017050510 DOC编号:DOCSPKX20170505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味觉受体及其对食品功能评价的应用潜力》PDF+DOC2016年第03期 庞广昌,陈庆森,胡志和,解军波 《基于生物类脂材料的味觉传感器研究》PDF+DOC1995年第02期 王平,李蓉,张颖 《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PDF+DOC2006年第05期 翁璇,郑小林,杨军 《全细胞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3年第02期 闫磊,王哲理,兰文军 《石墨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S1期 周超,陈思浩,楼建中,王继虎,杨秋杰,刘传荣,黄大鹏,朱同贺 《面向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的微流控阻抗传感器研究综述》PDF+DOC2019年第04期 李琛,郭黎明,厉志安,陈永良 《传感器最新研究动态与对策》PDF+DOC2000年第02期 高继传,李建清,黄惟一 《DNA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PDF+DOC1996年第05期 林志红,吴蒙,任恕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PDF+DOC1992年第03期 冯冠平,陆懋荣 《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评述》PDF+DOC2010年第08期 刘清君,叶伟伟,杜立萍,胡宁,王平
  • 中国传统饮食和食品的烹制与加工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又构成其核心标准。国际上也分为“五味”,分别为“酸、甜、苦、咸、鲜”,其中少了辣味,多了鲜味。也有人建议将脂肪的味道定义为“香”味,但是中国人的“香”实际上是“香气”,属于嗅觉,而非味觉。大量研究证明,多数味觉受体作为营养传感系统,如苦、甜、鲜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而且其分布并不限于味蕾、肠道等,其他组织均有分布,是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然而,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进行味觉测定仍然依赖于电子鼻和电子舌等仪器设备,味觉受体传感器及其有关技术则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味觉受体和其他大多数受体一样,在与配体识别和启动信号传递时主要依赖于弱相互作用,如何将这些弱相互作用转变为传感器可以处理并放大的光、声、电、磁、热等信号,从而实现其定量测定是一个关键性难题。但是,由于味觉受体在医药筛选、食品添加剂、食品的功能性评价和代谢综合征预防等方面的巨大应用与开发前景,其检测方法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针对味觉受体及其传感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讨论其未来发.....。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