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新生,阎子衿,朱明亮,李栋,姜子可,崔尚公 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版:《》 页数:12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HYKX2017060200 DOC编号:DOCHYKX201706020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Benvir:一个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监测装置》PDF+DOC2015年第01期 赵广涛,于新生,李欣,孙剑,张晓东,张书文,王项南,李芝凤,曹瑞雪,徐翠玲,何雨旸,赵利,缪雄谊,冷传旭 《海底观测平台——海床基结构设计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06期 胡展铭,史文奇,陈伟斌,张鹏骥 《深海海床孔隙水压力原位观测技术研究进展》PDF+DOC2015年第S1期 刘涛,崔逢,张美鑫 《自主式无缆海底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及各国研制的动态》PDF+DOC1996年第03期 周新民 《海洋环境观测技术的产业化》PDF+DOC1995年第01期 李允武 《海洋浮游生物原位观测技术研究进展》PDF+DOC2013年第05期 陈纪新,黄邦钦,柳欣 《基于水下接驳盒的深海海底观测网络设计》PDF+DOC2011年第18期 卢汉良,李德骏,杨灿军,金波,陈鹰 《深海海底观测网络信息采集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PDF+DOC2011年第03期 卢汉良,李德骏,杨灿军,金波,陈鹰 《海底观测网络次接驳盒硬件设计与实现》PDF+DOC2015年第04期 刘超,王红霞,苏彬彬 《海底沉积物-水界面溶解甲烷渗漏通量原位观测研究进展》PDF+DOC2014年第12期 赵广涛,徐翠玲,张晓东,何雨旸,冷传旭
  • 针对深入了解深海海底界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及机制的观测需求,综述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着陆器,lander)在深海海底溶质通量监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海底观测站的设计与实施技术,分析总结了深海自主式原位观测站在沉积物-水界面化学组分通量的观测机理,讨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自主式海底观测站具有可灵活机动选择观测地点、操作简单、便于多参数综合测量的特点,为获取深海海底长时空尺度综合参数资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根据目前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特点,提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