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仟,李宇,刘宇飞,徐晓亮,崔占中,周禹 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出版:《装备环境工程》2020年第01期 页数:5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SCX2020010070 DOC编号:DOCJSCX20200100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快速响应热流/温度传感器制备与试验研究》PDF+DOC2020年第02期 杨庆涛,朱新新,王辉,白菡尘,裘进浩 《无水冷条件下温度与热流复合传感器设计与试验》PDF+DOC2016年第02期 杨庆涛,王辉,朱新新,周平 《宽温度量程的热流式流量计》PDF+DOC1995年第05期 于梅 《接触式热流传感器的使用误差分析》PDF+DOC1992年第05期 秦永烈,游康,丁培,周晓琳 《非定常流测量用薄膜热电阻温度探针的性能研究》PDF+DOC1992年第03期 彭建,蒋浩康 《FL413柴油机缸内局部瞬态热流的实验研究》PDF+DOC1991年第04期 郭七一,蔡正卿,魏春源,唐伟 《薄膜式铂电阻温度传感器》PDF+DOC1988年第01期 袁国光 《姿控发动机试验热流参数测量系统设计》PDF+DOC2010年第02期 李志勋,田健江,张彤 《风洞气动热试验外推关联参数初步研究》PDF+DOC2010年第05期 李明,廖俊必,曾学军,祝智伟,张扣立 《CombiLyz电导率传感器》PDF+DOC2014年第07期
  •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热流测量装置,使传感器满足长时间热流测量的需求,且传感器外表面可以适量打磨,与飞行器的气动外型面完好随型。方法采用铜和钢作为备选材料,施加相同的表面热流边界,对比敏感端内外壁温差情况。优化热流辨识传感器传热路径、敏感端厚度,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打磨对热流辨识结果的影响。基于优化结果,研制出热流测量装置,并通过地面试验验证该装置的有效性。结果从热响应获取时间延迟角度来看,Cu比钢具有较大的优势。综合考虑敏感端外表面需要与飞行器外表面随型打磨,选用5 mm的厚度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敏感端的适度打磨基本不影响温度测量结果。辨识获得的热流数据与实际控制热流吻合较好,最大偏差约15%。结论成功研制了热流测量装置,并通过地面热试验证明了热流测量的有效性。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