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兴龙,闫子波,王鼎新 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02期 页数:4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QHXB2003020050 DOC编号:DOCQHXB200302005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应用SPR生物传感器检测酸菜发酵液中大肠杆菌》PDF+DOC2010年第06期 张文浩,郑先哲,初国超 《基于SPR生物传感器的抗生素残留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PDF+DOC2010年第03期 石婷,刘瑾,张婉洁,苏洋,张增福,徐可欣 《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PDF+DOC2006年第04期 刘小林 《小型SPR生物传感器的研制》PDF+DOC2006年第12期 陈悦,崔大付,蔡浩原,王军波,王于杰 《纳米材料在SPR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15年第01期 梅博,丁利,程云辉,许宙,王利兵 《反射式光纤银膜SPR传感器的湿法构建及应用》PDF+DOC2015年第11期 陈江萍,苏荣欣,齐崴,黄仁亮,王梦凡,何志敏 《D型对称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双谐振峰折射率传感器》PDF+DOC2020年第12期 肖功利,张开富,杨宏艳,杨寓婷,杨秀华,窦婉滢,曾丽珍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PDF+DOC2013年第15期 徐华,顾大勇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系统相位提取》PDF+DOC2013年第05期 王弋嘉,张崇磊,王蓉,朱思伟,袁小聪 《微管内壁介质层参数对光微流体传感灵敏度的影响研究》PDF+DOC2013年第02期 姬强,江俊峰,刘铁根,刘琨,刘文辉,张晶,陈文杰
  • 为了得到基于相位检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的高检测精度,建立了这种传感器的5层膜结构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系统地进行了耦联层、传感层等对所检测相位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确定了一组优化参数。模拟结果表明,相位检测对传感层的折射率具有选择性。获得较高的分辨率的条件是:耦联层厚度应小于150nm,优选值是50nm;不生成传感亚层时,传感基层的厚度应控制在200nm左右;当生成传感亚层时,传感层(包括基层和亚层)的总体厚度须根据反应物分子的特异性系统考虑。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