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瑞莲,林裕龙 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出版:《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第16期 页数:2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GWSQ2014160330 DOC编号:DOCGWSQ201416033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细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PDF+DOC2016年第19期 赵茂吉,向瑶,杨朝国 《纳米信号放大技术在液晶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19年第11期 苏秀霞,徐佳,张婧,栾崇林,霍文静 《一种免疫传感器──霍乱免疫传感器》PDF+DOC1997年第02期 卢凤仙,邹子亚,尹庆儒 《细菌致突变试验仪器化和自动化研究进展》PDF+DOC1997年第04期 王辉,殷斌志 《天然毒素的检测》PDF+DOC1997年第02期 董之海 《生物发光法细菌快速检测仪的研制及应用》PDF+DOC2010年第04期 田青,罗金平,刘晓红,高从军,刘春秀,蔡新霞 《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传感上的应用》PDF+DOC2009年第06期 刘传银 《美国研发出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PDF+DOC2008年第03期 谌立新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PDF+DOC2008年第07期 李艳霞,吴松浩 《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PDF+DOC2008年第20期 唐劲松,张焕新,张璟晶,殷尔康
  • 传统上,细菌的检测方法先将标本进行培养,分纯,配制成一定浊度的细菌浓度,再进行各种不同生化反应,最后综合所获得的生化结果实现对细菌的鉴定。该方法影响因素多、操作繁杂、仪器设备要求高、检测周期长、对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要求高,甚至因个别细菌生长的特殊要求而无法得到鉴定结果。目前,特异酶的使用、质谱技术的应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得细菌的检测方法在鉴定技术、免疫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进而大幅缩短细菌鉴定周期,实现了无需分纯即可鉴定细菌和实现了高通量检测细菌。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