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亦弛,江晓明,夏景,方云团 单位: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出版:《中国激光》2018年第07期 页数:7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JJZZ2018070340 DOC编号:DOCJJZZ201807034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材料的吸收效应对光子晶体温感特性的影响》PDF+DOC2014年第12期 张爱华,温廷敦,许丽萍,王志斌,丰春芳 《SiC SBD基温度传感器灵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PDF+DOC 高攀,杨小艳,张林 《光发射二极管温度传感器》PDF+DOC1979年第03期 B.F.格里芬,S.A.夏瓦香克,张孙元 《水色遥感理论模型探讨》PDF+DOC2002年第08期 程声通,况昶,王建平,王志石,邓育华 《基于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光纤微腔温度传感器》PDF+DOC2011年第09期 尚佳彬,张伟刚,魏石磊 《PI电容温度传感器结构改进与性能分析》PDF+DOC2007年第07期 苏凤,陈向东 《基于MEMS的双功能温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PDF+DOC2006年第02期 刘利娜,贾宏光,王淑荣,吴一辉 《法布里-珀罗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理论模型与仿真》PDF+DOC2014年第04期 王党树,王新霞 《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仿真与设计》PDF+DOC2014年第01期 吴展翔,刘文,卢小荣 《新型本征型温度传感器的研制》PDF+DOC2013年第07期 姜宁,谢莹
  • 为了实现更高灵敏度的温度传感,提出一种基于宇称-时间(PT)对称结构的光学温度传感器理论模型。该模型在PT对称布拉格反射镜结构中嵌入热光材料共振腔。热光材料的折射率随温度变化,进而影响结构在缺陷模式处的透射率大小。利用传输矩阵法计算模型的透射率谱线,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下,该结构的缺陷模式透射率大小变化远大于模式位置的变化,因此,通过透射率大小的变化可实现温度传感。微腔共振导致结构具有独特的增益放大,该传感器灵敏度最大可达6.82 d B·K-1,检测范围最大达44.4 K,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结构参数,使传感器在小范围高灵敏度和大范围低灵敏度两种模式之间转换。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