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印寒,周晓华,梁杰,常鑫 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出版:《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第07期 页数:8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GXJM2007070170 DOC编号:DOCGXJM20070701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信息融合方法研究进展》PDF+DOC2019年第17期 陈慈,张敬磊,盖姣云,王云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电机故障诊断》PDF+DOC2006年第04期 付华,冯爱伟,单亚峰,徐耀松,王传英 《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的改进》PDF+DOC 李向莉,吕建平 《DS理论在信息融合中的改进》PDF+DOC2004年第06期 许丽佳 《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PDF+DOC2002年第04期 聂伟荣,朱继南,夏虹 《基于BP网络与D-S证据理论的态势估计问题研究》PDF+DOC2013年第08期 周国祥,许锦洲,韦晓萍 《基于神经网络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目标识别技术》PDF+DOC2010年第02期 肖婷婷,张冰 《基于ANFIS和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研究》PDF+DOC2009年第01期 朱安福,景占荣,陈炜军,张安学,曹振林 《信息融合技术在烟气轮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PDF+DOC2008年第02期 张唐瑭,王少红,徐小力 《多层融合的管道泄漏诊断技术研究》PDF+DOC2013年第08期 王云飞,梁伟,张来斌
  •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技术。首先,根据声全息的测量原理,建立了由传感器子网和融合子网组成的数据融合模型。接着,给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子网结构,实现了从目标特征参数到目标类型的映射,得到初步的输出结果。然后,采用证据理论将目标信息融合起来,达到对目标的有效识别得到最后的识别结果。最后,给出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声全息法识别声源的实例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数据融合后的声源识别率为94.2%,比融合前提高了11.7%。该技术减小了由于信息量不足或存在较大偶然误差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声源的识别结果更可靠。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