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海华,张元,甄彤,孙楫舟,夏善红 单位:中国粮油学会 出版:《中国粮油学报》2016年第02期 页数:9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ZLYX2016020270 DOC编号:DOCZLYX201602027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研究进展》PDF+DOC2018年第23期 宋清,吴倩,聂文芳,姚丽,徐建国,陈伟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PDF+DOC2019年第14期 史春悦 《生物传感器发展与应用前景》PDF+DOC2001年第10期 蔡德聪 《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12年第05期 许艳丽,鲍蕾,静平,吕宁,吴振兴,石媛嫄,孙静克,梁成珠 《介孔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PDF+DOC 申宇阳,刘薇 《基于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制备》PDF+DOC2012年第04期 孙霞,赵文苹,刘中合,王相友 《新型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应用》PDF+DOC2014年第15期 甘翠芬,何祖宇,孙子洪,孟佳琦,刘英菊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PDF+DOC 汤俊琪,庞广昌,王景川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PDF+DOC2009年第03期 游春苹,吴正钧,王荫榆,孔继烈,刘宝红,郭本恒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PDF+DOC2013年第13期 曾成柱,刘卫红
  •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剧毒性和严重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摄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农作物和食品会对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基于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电化学传感机理方面概述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介绍了各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制备方法和检测性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相比于传统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微型化等优势。金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的使用将进一步提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及抗原或抗体的固定效率。超微电极技术、传感器阵列技术以及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毒素检测中的性能。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