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用玉指佩戴在人体头、颈、胸、手臂等部位,增加人体美感的玉器饰品。隋唐以前,玉器的装饰功能与礼仪、祭祀等功能交织在一起;隋唐后玉器的装饰功能日益突显,至清代时越发兴盛。今天,装饰用玉热度依然不减。

装饰用玉在新石器即已出现,多为形制简单的玉佩饰、玉耳饰等。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既有单件的佩饰,还盛行玉组佩,即由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汉代装饰玉器风格鲜明,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流畅,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玉器数量不多,但出现玉飞天这种独具风格的佩饰。宋代以后,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玉佩饰极为盛行。明清时期,具有吉祥寓意的玉佩饰成为主流。

1、玉带

玉带由玉 、铊尾和带扣组成。所谓玉 ,就是嵌钉革带上的方形或椭圆形玉板。玉板的数目不等,多的可达20多块,上雕绘图案。图案在明代以前多为人物形象,如有番人进宝、执凤头壶、持杯、乐舞、吹奏、击鼓等;明代中期兴起吉祥图案,如松鹤、麒麟、三羊、百兽等。位于革带首末两端的玉板,称为“铊尾”。

玉带制度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此语突显玉带在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观念和权力观念。唐以后的辽、金、元、明等朝代官仪中均沿用玉带制度。

2、玉带钩

带钩是腰带上系的钩,因钩端常用龙头造型,故又称龙钩。其实除龙形外,还有其他造型。带钩一般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钮等组成;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水禽形、琵琶形、棒形、兽面形、耜形等。

带钩有两大用途:一是安装在腰带上,供悬挂东西用;二是分别套结在腰带的两端,两钩相挂,作为束腰用,犹如现在的皮带头。玉带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但商、周、隋、唐较少见。各时期均有变化,具体区别如下。

新石器时代:均为长方体,一端为孔,一端为钩,没有钩钮。光素无纹饰。

春秋:呈“S”形,有的无孔无钮,有的有钩钮无孔。

战国:多呈棒形、琵琶形、耜形;钩钮多为方形钮,圆钮;部分带谷纹、“S”形云纹、花蕾纹、勾云纹等纹饰。

汉代:钩首较战国小,有鸭首、兽首、龙首等造型;钩钮多为圆形;玉带钩上现螭虎纹、双翼神兽纹等,或在钩身上采用打洼的雕法,呈现几道凹槽。

魏晋南北朝:首创龙首凤体造型,钩首与钩体的图案合一;钩钮多圆形,钮薄而小;纹饰线条较软,阴线条粗,为螭虎纹、穿云造型。

宋代:多仿汉代螭虎纹玉带钩,但螭虎纹脸呈斗方形,螭虎眼睛上挑,眼眉线条粗且深。螭虎脑门中间有一竖道阴刻线,为东汉首创。钩钮小于钩体,钮多为圆钮、椭圆钮。

元明清时代:造型多为琵琶形、螳螂形、圆棒形、条形、水禽形及各种兽形。钩首、钩背上出现灵芝纹、如意头纹、鸟纹、凤纹、龙首螭虎纹等纹饰。

白玉螳螂捕蝉带钩 【清乾隆】长9.5厘米

白玉螳螂捕蝉带钩 【清乾隆】长9.5厘米

白玉带钩 【清中期】长11厘米

白玉带钩 【清中期】长11厘米

黄玉龙带钩 【清代】长10厘米

黄玉龙带钩 【清代】长10厘米

白玉雕龙钩(一组四件) 【清代】从上到下分别长9.8厘米;长9.3厘米;长7.8厘米;长6.8厘米

白玉雕龙钩(一组四件) 【清代】从上到下分别长9.8厘米;长9.3厘米;长7.8厘米;长6.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