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梳

玉梳又名栉,包括密齿和疏齿两类,疏齿类,名“梳”,主要用于梳发;密齿类,名“篦”,主要用于除垢。玉梳最早出现于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商代妇好墓也有出土。

2、玉簪

簪又名笄,古代用于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的一种装饰玉器。玉簪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但较少;商代较多,但为平顶,顶部有夔龙形首饰;西周玉簪为圆锥形,并分两股,顶端相连;隋唐玉簪为双股椎形,顶端为拱形,并出现了双股玉钗;宋代玉簪形式多样,以如意开兰、孔雀形居多,明代玉簪只有单股;清代玉簪比较华丽,细长,顶部成耳勺状,且有双股绳索纹,簪首有透雕的双狮戏球、梅雀等图案。

3、玉笄

玉笄是绾发用的细长尖头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纹饰。玉笄的用处是插入发髻,使其不会散开。男子的玉笄则兼有绾发、固冠双重作用。

4、耳环

在我们所看到的古代玉人纹佩上,常可见到其两耳下都琢有耳环,可见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戴耳环的习惯。这一习俗绵延不断,一直延续至今。耳环的材料多用翡翠和软玉,其形状也多姿多彩。

5、玉瑱

玉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佩戴有三种说法:一是塞于耳中;二是是系于筓簪,悬于耳侧,该说法为主流;三是先在耳垂穿孔,穿孔佩戴的,即现代人们所说的耳坠。

《文献通考》曰:“瑱不特施于男子也,妇人也有之,不特施于冕也,弁也有之。”说明古代用瑱非常普遍。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墓葬、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广东曲江石峡墓葬中都有发现。

6、帽正

帽正是一种缝在帽子上的装饰玉,多为圆形,扁而平,上大下小,底下有象鼻眼,既有美观的作用,又有“正冠”的实用功能。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

7、璎珞

璎珞是一种颈饰,通常是用线缕穿一串珠玉制作而成。璎珞和项链虽然同为颈饰,但在器型上有着不同,璎珞在项链环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若干条对称下垂的珠串,更显丰富和华丽。

8、翎管

翎管是清代朝服官帽顶上插翎子用的饰物。顶戴花翎,是清代高官显贵的标志之一,由皇帝赐戴。花翎就是孔雀尾部的翎羽。翎子是划分品级的标志。文官依官阶插黄翎、蓝翎、花翎,武官则用雕翎、雁翎。按官阶又有一眼、二眼、三眼翎之分。

翎管呈一端略粗的圆柱形,一般长约7厘米、直径为0.5厘米~2厘米,圆柱顶部突出一鼻儿,鼻上钻一横孔,用以连接帽顶。圆柱下部(即粗的一端)中空,用以插翎子。制作翎管可选用多种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

9、玉锁

以锁形为玉坠,表面刻有文字“长命百岁”、“永葆青春”、“玉堂富贵”等吉祥语,多用于儿童佩戴。

白玉福寿康宁锁 【清中期】高9.1厘米

白玉福寿康宁锁 【清中期】高9.1厘米

玉锁呈如意云状,锁栓下镂空,用以佩戴,玉锁正面减地刻“福寿康宁”四字,另面浅浮雕灵芝、牡丹等花草纹饰,寓意“长命富贵”。

10、玉刚卯

玉刚卯又名玉严卯,方柱状,中有穿孔,以作穿绳佩挂之用,一般高约2厘米、宽约1厘米,大小不尽相同,四面皆刻有两行咒文,通常刻34字,有的刻32字,经常成双佩戴,用以护身辟邪。

玉刚卯主要流行于汉代,后世多有仿品,但与汉代风格不同。据说,雕此物须看时辰,应在新年正月出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刚卯上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后人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