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帅,杜晓辉,朱敏杰,刘丹,任福琴 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东南大学 出版:《传感技术学报》2020年第01期 页数:6页  (PDF与DOC格式可能不同) PDF编号:PDFCGJS2020010110 DOC编号:DOCCGJS2020010119 下载格式:PDF + Word/doc 文字可复制、可编辑
《航天飞行器中的测控仪表传感器技术》PDF+DOC2007年第S1期 宋宗炎,邹江波 《微机电系统(MEMS)的测量热点》PDF+DOC2000年第12期 柯量 《圆环式压力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PDF+DOC1996年第03期 王延祥,于辉,姜国繁,王天华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性能的研究》PDF+DOC2012年第02期 阎文静,张鉴,高香梅 《基于F-P干涉的强度型光纤压力传感器》PDF+DOC2011年第01期 邓元龙,赵小丽,李学金,耿优福,洪学明,邱成军 《MEMS氮化钛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研究》PDF+DOC2010年第01期 杨川,郭灿 《快速傅里叶变换与线性调频Z变换联合算法在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解调中的应用》PDF+DOC2008年第07期 戴霞娟,王鸣,贲玉红 《基于单晶硅的压阻效应的超小型压力传感器》PDF+DOC2007年第01期 王香文,陈玲 《自增强承压圆筒结构的超高压力传感器》PDF+DOC2013年第12期 郭鑫,热合曼·艾比布力,王鸿雁,赵立波,蒋庄德 《微型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硅基薄膜的设计与制备》PDF+DOC2013年第05期 陶也,曾毅波,刘畅,林杰,郭航
  •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批量制造兼容性强,是目前MEMS领域研究最多的传感器类型,该类传感器面向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的最大技术瓶颈是封装后的传感器长期稳定性,因此相关长期稳定性提升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的共性关键技术。采用控制变量法和正交试验法,对比评价了疲劳脉动、冷热循环和振动时效三种常用长期稳定性提升技术对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技术均可改善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且存在较优的环境应力参数组合,使传感器稳定性较试验前提升90%以上。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各类硅压力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提升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